【自然地理】
佛山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西接肇庆,南连珠海,北通清远,毗邻港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四季常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22.1°C,降雨量1600-2000毫米。自然资源主要有陶土、岩石、玻璃砂、稀有金属和塘鱼、水稻、甘蔗及品种繁多的水果、花卉等。
佛山毗邻广州,从而使佛山能充分接受广州的辐射和带动,与广州共享交通网络资源、金融资本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实现产业联动和功能互补,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构建“广佛都市圈”。
【人口就业】
佛山现为地级城市,辖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高明区五个区,总面积3848.49平方公里,目前市区(即禅城区)面积153.69平方公里;全市户籍人口338.98万人,常住人口560多万,目前市区(即禅城区)80.08万人,是著名的侨乡。
佛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早在明清时代已被列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历来商贾云集,物流畅顺;佛山也是著名侨乡,祖籍佛山的华侨和港澳同胞达130多万人,其中港澳同胞60多万人。
【经济发展】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在坚持“两手抓”的同时,紧扣发展主题,较好地克服了非典的不利影响,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营造良好的投资、消费、出口环境,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进一步扩大内需、出口和利用外资,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全市国民经济总体上呈现稳步、快速的增长态势。
——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653.7亿元,比上年增长16.3%,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幅。三次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8%,第二产业增长20.5%,第三产业增长12.0%,一、二、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4%、68.8%和29.8%,其中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65.8%,拉动全市GDP增长10.6个百分点,对全市的经济增长起到关键作用。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化解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不利因素,确保农业经济稳步发展。预计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7.89亿元,增长4.1%,其中,农业产值52.52亿元,增长6.5%;林业产值0.31亿元,增长5.1%;牧业产值31.27亿元,增长3.5%;渔业产值63.79亿元,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6603元,增长5.0%。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据快报资料显示,全市全部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3297.25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579.12亿元,增长26.0%。工业生产运行的主要特点:一是工业生产高位运行,对国民经济推动作用增强。今年以来,从3月份开始,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以下口径相同)工业总产值逐月累计增幅均保持在23.0%以上,创下了1998年以来的同期最好水平。除5-6月份因“非典”的影响而有所减缓外,其余月份累计增幅都在25.2%以上,有力地拉动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二是主要行业、主要产品增势强劲。在全市33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比上年增长的有27个行业,占81.8%。其中,增幅超过20%的行业有18个。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等四大行业共完成产值1239.45亿元,增幅达31.2%,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61.6%。石油加工、黑色金属压延加工、专用及通用设备制造等原材料、装备制造类行业增幅也在40%以上。在主要产品产量中,空调增86.2%、电冰箱增92.1%、微波炉增52.2%、彩色显像管增44.2%、变压器增33.9%、铝材增35.8%、墙地砖增23.9%、塑料制品增23.2%、油漆增38.8%、酱油增34.7%。三是民营企业成为全年工业增长的最亮点。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51、20亿元,同比增长33.9%,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幅7.9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60.8%。四是大型骨干企业拉动作用大。在全市25个产值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中,增幅超过30%的有10个企业。美的、格兰仕、顺达电脑厂、科龙、普立华、志高空调等六大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554.27亿元,增幅高达38.7%,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三分之一。五是工业品出口保持高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出口产值748.86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增幅比工业总产值高3.1个百分点。工业出口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9.0%。
——投资增势强劲。今年以来,在产业投资快速增长以及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据快报资料显示,全市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2.51亿元,同比增长45.5%。其中,县及县以上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69.86亿元,更新改造投资完成38.77亿元,分别增长76.4%和35.6%;农村单位投资完成194.84亿元,增长86.2%;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87.83亿元,增长7.6%。主要特点:一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市产业投资完成403.15亿元,增长50.6%。其中:第二产业投资在制造业、电力等投资拉动下,完成投资190.49亿元,同比增长92.1%;第三产业投资在交通运输、信息传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文化体育等行业投资拉动下完成211.71亿元,增长26.4%。二是投资项目资金到位情况良好。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合计463.36亿元,同比增长45.6%,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0.67亿元,下降80.6%;国内贷款78.57亿元,增长58.4%;债券0.29亿元,增长3.6%;利用外资23.67亿元,增长3.9%。自筹资金242.83亿元,增长63.7%;其他资金(主要包括私人建房资金和房地产企业售房定金及预付款)117.25亿元,增长25.0%。
——市场销售平稳增长。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以汽车、住房、电子通讯等为代表的新型消费增长较快,有效刺激了消费市场的发展。全市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消费品市场运行特点:一是城乡消费品市场同步发展。随着我市区划调整的力度加大,城乡一体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促进了农村消费品市场兴旺,形成了城乡消费品市场同步发展局面。全市城、乡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273.51亿元和199.67亿元,比上年增长分别为12.8%和12.6%。二是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高速增长,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为107.61亿元,同比增长31.2%。三是主要商品零售大幅增长。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分类看,增幅达30%以上的有化妆品增长95.2%、食品饮料增长68.7%、文化办公用品增长64.8%、日用品增长54.4%、通讯器材增长49.4%、穿着类增长30.6%、石油类增长30.2%等,同时,增幅较大的有汽车增长26.9%、体育娱乐用品增长21.7%、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增长18.9%、药品类增长17.8%。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物价小幅上升。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827.20元,比上年增长9.2%,人均消费性支出11264.88元,增长3.0%。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涨0.6%。
——外贸出口增长加快,利用外资进一步扩大。今年以来,我市各外贸企业克服非典带来的不利因素,大力推进出口主体多元化和出口渠道的多样化,充分挖掘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点市场的出口潜力,全市外贸出口完成出口总值102.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6%,增幅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利用外资继续扩大,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2.4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7%,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2.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6%。
——财政金融形势良好,存、贷款同步加快增长。据快报资料显示,全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5.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949.55亿元,比年初增长22.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83.99亿元,比年初增长16.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972.14亿元,比年初增长24.0%。
【现代工业】
佛山产业具有一定基础,第二产业已成为佛山的主体产业,目前已形成了以家用电器、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及装备制造、陶瓷及其它建材、纺织服装、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塑料制品、化工及医药、食品饮料、家居用品制造等优势行业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广东美的、格兰仕、科龙、北电通信、健力宝及佛山普立华、佛山塑料、陶瓷、照明、华新包装、杜邦鸿基、鹰牌陶瓷、东鹏陶瓷、海天调味、顺达电脑、溢达纺织等大型企业(集团)拥有雄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在国内同行中保持领先地位。目前,全市有中国名牌产品15个、中国驰名商标7个、广东省名牌产品69个、广东省著名商标52个,中国企业500强有7家、广东工业50强有4家。200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2703.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9%。
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数码光学、环保家电和设备、生物工程、新材料等行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截止2002年底,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61家,其中全国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4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05.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