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發展概況 雲南省地處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陲,位於北緯21°8’32’’-29°15’8’’和東經 97°31’39’’-106°11’47’’之間,北回歸線橫貫本省南部。全境東西最大橫距864.9公里,南北最大縱距900公里,總面積39.4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4.1%,居全國第八位。全省土地面積中,山地約占84%,高原、丘陵約占10%,盆地、河谷約占6%,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最高海拔6740米,最抵海拔76.4米。全省共有16個地、州、市,128個縣、市(區)。其中,民族自治州8個地區5個;省轄市3個。有8個地州,26個縣與外國接壤。
雲南省總人口達到4192萬,少數民族人口超過1395萬。全國55個少數民族中,雲南有51個,其中人口超過五千並有一定聚居區域的民族有25個。其中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納西、景頗、布朗、普米、怒、德昂、獨龍、基諾等15個民族為雲南所特有。 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以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的加快,雲南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迎來了重大機遇。雲南作為中國西部地區一個重要省區,也是我國陸上對外開放條件較好的省區,在未來發展中,將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確立的經濟社會發展思路,進一步發揮優勢,打牢發展基礎,努力把雲南建設成中國西部地區投資環境最優、人居環境最美、創業環境最佳的省份之一。
一、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度健康發展,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
2004年,全省生產總值達到2959.48億元,增長11.5%,提前一年實現人均生產總值800美元的階段性目標;全社會固定資產技資1331億元,增長30.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63.3億元,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84億元,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00元,實際增長8.6%;農民人均純收入1870元,實際增長 6%。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增長,堅持圍繞增收調結構,既不放鬆糧食生產,又從市場需求出發大力發展畜牧業,增加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採取措施,促進了糧食增產。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301.9億斤,創歷史新高。全年農業增加值增長5.6%,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增幅超過15%。工業經濟速度和效益實現雙增長,積極實施新型工業化戰略,加快了行業和資源整合、大企業培育、重點工業園區建設以及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步伐,工業經濟呈現速度快、品質好、結構逐步優化的良好發展態勢。2004年工業增加值完成1053.36億元,增長13.9%;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增長60%,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提高30個百分點。
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推進,第三產業穩步發展。
與九五期間相比,第一、二產業比重有所下降,第三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出臺了一系列推進第三產業發展的措施。積極培育旅遊支柱產業,實施旅遊發展倍增計畫 , 推進產業升級和提質增效。全年接待海內外遊客6120萬人次,完成總收入369億元,分別增長16.2%和20.4%。金融、資訊、交通運輸、現代物流、房地產、餐飲和娛樂等服務業快速發展。全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0.7%。
三、基礎設施建設成績顯著,“瓶勁”制約大在緩解。
以大專案促進大建設,保持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雙百”重點建設專案進展順利,小灣電站、滇東電廠等一批能源項目加快推進;大麗鐵路、沾昆鐵路複綫、昆明集裝箱中心站開工建設,昆明鐵路客運站提前竣工;安楚、思小和平鎖公路等重點專案建設繼續推進,水麻等10段高速公路開工建設;冶金、有色、化工等一批重大產業專案建設加快。“雙百”重點前期工作穩步開展,滇中調水、昆明新機場建設等重大專案前期工作進展良好,為雲南經濟社會發展增添了後勁。
四、對外開放繼續擴大,進出口貿易和對外經濟合作快速發展。
加快以東南亞、南亞為重點,面向世界的對外開放。積極參與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和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中,與南亞國家的合作向更高層次和更寬領域拓展。出臺了實施“走出去”戰略的若干意見及配套政策措施,全面加強西南六省區市、滇滬、滇浙合作和省院省校合作,積極參與“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對國內的開放繼續擴大。企業集團、民營企業進出口增勢強勁,高附加值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持續增長,農副產品出口迅速擴大。全年完成進出口總額37.5億美元,增長40.4%, 其中出口22.4億美元,進口15.1億美元,分別增長33.6%和52.1%,創歷史最好水準。完成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金額3.1億美元,對外直接技資2400萬美元;引進外來投資到位資金140億元。
五、實施城鎮化戰略,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增加城市建設投入,城市基礎設施得到加強。現代新昆明和曲靖、玉溪、大理、蒙自4個區域中心城市建設穩步推進,中小城市和重點集鎮建設取得新進展。順利完成撤地設市,全省城鎮化水準提高1.5個百分點。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正在逐步落實,縣域經濟發展取得新的成績。邊疆民族地區發展加快,採取特殊扶持措施,加大資金、技術和人才的支援力度,民族自治地方生產總值和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的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準,促進了各民族共同繁榮。
六、各項社會事業有發展迅速
科技對經濟的支撐作用增強。以國民經濟資訊化、高新技術產業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為重點,組織實施了一批重點科技創新和推廣項目。文化產業化進程加快,以《雲南映象》為代表的一批藝術精品在全國連獲大獎,在北京、上海以及南美、俄羅斯等地舉行的宣傳和演出活動受到廣泛讚譽,文化產業成為雲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亮點。
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取得新成績。全面推廣農業人口計劃生育“獎優免補”政策,新辦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 23.9萬戶。土地、礦產資源市場治理整頓成效明顯,新增耕地19萬商。生態環境保持良好水準,污染物排放總量基本得到控制。以九大高原湖泊為重點的水環境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加強,多數湖泊水質達到清潔或較清潔。昆明等7個重點監測城市環境品質得到改善。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完成計畫,植樹造林534萬畝。治理水土流失 2412.7平方公里,實施保護面積5000平方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