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北部,北距廣州50公里,南離深圳90公里,水路至香港47海裏,至澳門48海裏,處於穗港經濟走廊中間,是廣州與香港之間水陸交通的必經之地。
東莞現轄32個鎮區,546個村委會,132個居委會。全市陸地面積2465平方公里,158.96萬人,外來暫住人口為440.45萬人。此外,還有港澳臺同胞70多萬人,海外僑胞20多萬人,是著名的僑鄉。
東莞屬珠江、東江沖積平原,土地肥沃,有豐富的土地、森林資源。東莞瀕臨南海,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這裏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3.3攝氏度,年均降水量2042.6毫米。地勢自東往西傾斜,大部分為丘陵臺地和沖積平原,依山傍海,海岸線115.98公里(含內航道);既宜於發展糧食生產,又有利於發展經濟作物。東莞是我國傳統的農業高產區盛產水稻、及香蕉、荔枝、龍眼、鳳梨、橙、柑、桔等嶺南佳果,水產資源也十分豐富。
東莞選擇白玉蘭為東莞市市花,象徵著一種開路先鋒、奮發向上的精神。
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東莞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充分發揮地理人文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以科技推動經濟發展。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人民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水準不斷提高。東莞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大力吸引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二十年來,東莞的經濟以平均每年22%的增長率蓬勃發展,是中國綜合經濟實力30強城市之一,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形成了以製造業為主,以電子資訊產業為支柱的外向型經濟結構,是國際性的加工製造業基地和中國重要的外貿出口基地。2004年全市生產總值1155.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9.6%,增長速度創近五年新高。第二、第三產業共同推進經濟增長。 固定資產投資427.8億元,增長3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9億元,增長15.1%。
2004年預算內三級財政 總收入259.1億元,增長25.5%,其中市地方財政收入82.6億元,增長22.5%。全年進出口總額645.2億美元,增長24%,其中出口351.9億美元,增長26.1%;實際利用外資30.3億美元,增長18.4%。新簽投資額超千萬美元的項目45宗,增加12宗。
今天的東莞已成為一個冉冉升起的現代製造業名城,是廣東省的中心城市之一。東莞形成了以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造紙及紙製品業、食品飲料加工製造業、電力蒸汽熱水生產和供應業為支柱的現代化的製造業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東莞累計引進外資210.13 億美元。投資者主要來自香港、臺灣、日本、韓國、新加坡、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瑞士、荷蘭、芬蘭、澳大利顯像管生產線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松山湖科技產業園為龍頭,東莞大力發展科研、教育、市場仲介服務業以及金融、物流、會展、旅遊等產業支援服務業,發揮集聚效應,加強招商引資,吸引國內外大型骨幹軟體企業、積體電路企業、光電子企業來東莞投資創業。積極引進晶片設計、軟體發展、數位技術、精密機械等“高、精、尖”專案,鞏固資訊產品製造業的支柱地位,增強配套優勢,延長產業鏈條。全市電子資訊產品製造企業近3300家,實現產值1150億元,約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40%以上;出口89億美元,占全市的31.8%。東莞作為世界重要電腦資訊產品生產基地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東莞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就。全市已建成了包括公路、鐵路、內河、海上等多種運輸方式的交通網絡和現代通信、電力網絡,2004年末全市境內公路通車里程2759公里,比上年增加71公里 。公路密度109.05公里/百平方公里,是我國公路密度最大的城市 。投資7.67億元新建改建供水工程。評出東莞新八景和文物八景,重建修繕部分景點,改善了市容市貌。建立市區、鎮和跨鎮三級公交服務體系,市區城巴線路覆蓋環城路以內95%的主幹道;26個鎮實施鎮內公交發展規劃,已投放運力771輛。
經濟社會在調整中發展,在發展中提高。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比上年回落32.7個百分點,金融機構貸款餘額增速回落12.8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漲幅控制在3.0%。三大產業比例由上年的3.0∶54.0∶43.0,調整為2.4∶55.4∶42.2。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26元,增長11.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083元,增長7.1%。
2004年,東莞大力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組建市科技投資擔保公司,為企業解決發展資金2.3億元,其中科技企業占65%。舉辦東莞國際科技合作周,組織民營科技企業深入著名高校洽談,推動了產學研合作。推進創新平臺建設,新增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3個、市級10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個、專業鎮技術創新平臺和資訊化平臺各1個。優化市屬學校佈局,擴大東莞中學等名校規模。普通高考錄取率96.9%,創歷史新高,連續兩年居全省地級以上市第一位。創建省教育強鎮4個。建立人才資本產權激勵制度,成立鎮(區)人才服務站,增設人事代理點,改善了引智環境。舉辦第二屆東莞發展與百名博士創業洽談會,建立東莞首個企業博士後工作站,加快了引智步伐。全年引進各類人才11.9萬人,全市人才總量達到71.2萬人。
東莞文化生活豐富,2004年,全市舉辦各類文藝晚會478場、專項文藝比賽225個、文化展覽288期,參與人數200多萬人次。全市138個文化廣場舉辦廣場舞活動1.4萬場次,廣場推介活動122次,參與人數1000多萬人次。創新鼓勵扶持文藝創作的政策措施,頒發了首屆東莞文學藝術玉蘭大獎,設立五大文藝創作基地,本市文藝作品贏得25個國家級獎項和61個省級獎項。
東莞積極發展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制訂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規劃,市、鎮(區)和醫院三方投資,加快建設相應機制、隊伍和設施。2004年末全市持證醫療機構1074家,醫療衛生技術人員2.1萬人,床位1.1萬張。依法整頓和規範醫療市場,查處和取締非法行醫窩點2241個,清理無證行醫人員665人,沒收非法行醫藥品藥械價值211.5萬元。成功預防高致病性禽流感。 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努力提高競技體育水準,全年舉辦市級運動會9次,鎮(區)、部門級運動會10次。莞籍運動員奪得國際賽金牌49枚、亞洲賽金牌1枚、全國賽金牌34枚、省賽金牌93枚。積極發展體育產業,現有註冊體育健身企業500多家,經營專案27個;體育彩票銷售收入1.5億元。積極參與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廣西北海市結為友好城市。積極開展對口幫扶,援助河池、韶關和新疆、西藏等有關地區財物6765萬元,援建學校27所,組織經貿合作專案一批。此外,還順利推進了外事僑務、民族宗教、工青婦幼、台務、統計、殘疾、老齡等工作。
2005年,是鞏固和發展宏觀調控成果、保持經濟社會發展良好態勢、實現“五年見新城”目標、加強基層基礎建設的關鍵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對於全面實現“十五”計畫目標,為“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